《内向高敏者:如何在外向的世界自在生活》——安静的力量
作者将内向型高敏感人群简称为内向高敏者。作者鼓励内向高敏者在生活中主动发挥自身的性格优势,而非通过内耗刻意迎合外部世界。她不但分析了内向高敏者性格中的闪光点,也指出了这些优势在何种情况下会成为我们沮丧的源头。本书鼓励往往被动的内向高敏者,通过书中的方法论进行主动而持续的改变,打造成熟的心智,从而走上安静美好的人生之路。
最初关注到西尔维亚·洛肯所著的《内向高敏者:如何在外向的世界自在生活》,是因为“内向高敏者”这个词语。内向,勾画了一个人和外在世界的相处模式,高敏,又包含着着其内部世界的波澜。
在理解自己性格的漫长时期中,很难找到一个完整的词去形容自己,但是这本书封面上的词让我一看到就觉得精确。此外,作者西尔维亚·洛肯本身也是一位内向高敏者,因此,在读这本小书的过程中,在很多地方找到了共鸣,也明白自己的性格既不是”少数“,也不是”缺陷“,也因此增进了我对自己性格及幸福的理解。
何为幸福生活
开篇没有讲心理学术语,而是探讨了幸福的定义,以及应该如何追求它,作者罗列了两种幸福的形式:
- 因内心的喜悦产生的幸福
- 由合适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幸福。
在第一种情况下,理想状态是能够避开所有伤痛,并把愉悦的效用最大化。需要注意的是,这种快乐多是偶发性,并且很难持续,尤其当邻居比你更有钱时🤔。追寻这种快乐终是徒劳的,就像不断追求电击刺激的小白鼠。
在第二种情况下,幸福是自主的、有意义的生活方式的副产品。着眼点不在于外部的事件,而是内心的对事件的解读,包括对不幸福的解读,而后者才是常态。
作者简述了斯坦福大学的特尔曼研究(Terman Study of the Gifted)和哈佛大学的格兰特研究(Grant Study),简单总结了他们关于获得幸福的观点:
在列举了上述发现后,作者惊讶地说:
作为内向高敏者,你善于分析、小心谨慎、坚韧不拔,简直拥有了获得幸福生活的天时地利人和!你能很轻松地开展人生的下一步计划。
这种对待人生的态度确实是内向高敏者的内在优势,从某种程度上说,这些性格特质也是一份礼物,也让我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接受自己的生活方式。
力量的代价
内向高敏者往往是他自己最严厉的批评者,所以在本书的核心部分,作者罗列了内向高敏者性格中的十项优势及与之相伴的阴暗面,帮助内向高敏者更客观地了解自己,重点还是鼓励内向高敏者认识自己的优势,并了解到自己的某些不足正是这些优势的投影,意识到可以通过自己本身的人格特质,找到内心的平静并过上幸福的生活,而非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.
内向高敏者性格中优势及阴暗面
通过表格,内向高敏者应该也会有所共鸣。在书中,作者对每种优势与阴暗面的解释都非常详细且具体,我的主要启发如下:
独处作为自我疗愈的起点
阿兰·德波顿在《旅行的艺术》中,这样评价那些寄希望于旅行放松身心的城市游客,”他们去到哪里,就把喧嚣和工作带到哪里。“独处日渐成为商业社会中的一种奢侈,这对于内向高敏者的身心是极为不利的,一方面,他们作为一个内向的人,和外界交互会非常耗蓝,因此,需要在安静的环境中,向内寻求力量;另一方面,作为一个高敏的人,他们需要一段不被打扰的放空时间,停止接受新讯息,以便能整理内心先前接受到的各种信号。
某种程度上说,独处是内向高敏者自我疗愈的起点,通过自己擅长的独处整理思绪,然后再寻找解决办法。在我的实践中,我发现自己在独处时,思维会更放松,也更容易发挥专注与分析的优势。我也相信,这是从4、5、6所表示的”易受刺激、被动、逃避“等负面状态的循环中,脱身的第一步。
而且,在可操作性上,独处算是可操作性最强的self-care方式了,关掉电子设备,隔绝所有的刺激从当下的状态脱身,审视自己脑海中的想法,或者完全放空。这样看来,冥想是对内向高敏者最友好的活动了,之前一直有了解相关的信息,但自己还没有真正尝试过,之后可以培养一个新习惯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独处不应是生活的全部,长时间的独处会让人陷入自己的世界,需要外部世界的交互。
与外界的交互——写作式思考
写作式思考,是把写作当作一种思考、感知和学习工具,也就是说,我们写作是为了力求在思考的时候能另辟蹊径并记录所想。我们也能看清自己的感情,并由此巩固所知,同时还可以学习,从吸气——吸收新事物,到呼气——用写作来输出,将新的知识融会贯通,并在写作的时候获得灵感。 **文章(暂时)是为作者,而非读者而存的。**写作式思考是至关重要的思考模式,与谈话中灵感迸发而产生的思考类似。对于内向高敏者来说,写作式思考尤其优于谈话,更适合我们。——乌尔芮克·朔尔曼,心理学家、作家
的确,和谈话相比,内向高敏者在写作时会更游刃有余。回想起自己之前做商务拓展的工作时,谈话往往也是自己需要花费最多精力的环节。
作者在这里提出,写作时的自我整理过程就是帮助我们找到对自己来说有意义、有价值的东西,是独处时思考的好帮手,同时,写作尤其适合锻炼和别人交谈的能力。
Talk is cheap. Show me the code.——Linus Torvalds(Linux创始人)
写作也是将自己的想法从无序整理至有序的过程,我甚至觉得在这样一个信息洪流社会中,写作是唯一的避难所。在码字期间,自己也能明白”知道“和”以为自己知道“的现实差距,并在增进理解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灵感,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,自己才希望能够建立一个自己的博客,作为自己的输出平台。作者同时也说,日记也是内向高敏者的好朋友。
谨慎型拖延症
内向高敏者需要掌控感,喜欢确定性,擅长先通过自己的分析评估建立确定性,在通过详细的计划指导自己的行动,因此,他们多数都是 p社玩家 schedule-driven,初期需要可靠的信息,后期依赖于完善的计划。
但同时,在计划与行动之间,拖延就从摇摆不定的谨慎中产生了。拖延虽然是人类面临的普遍性问题,但内向高敏的人,尤其容易迷失在初期繁杂的细节中,恐惧因准备不足产生的失败,而缺乏开始的勇气,但是:
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.
番茄时钟和快速迭代似乎是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组合。一方面,番茄钟可以降低开始一项事务的阻力,当进入做事的状态时,状态的惯性会让我们更轻松地保持这个状态,并处理更复杂的状况。另一方面,快速迭代让我们利用现有的信息和资源,快速开始,完成一个v0.001的版本,它当然不是完美的,但是会随着我们信息的增加逐步完善,最终成为一个成品。快速迭代最棒的时,当你清楚知道每一个版本都可以不是完美的时,追求完美产生的压力也就不复存在了。
从讨好型人格到利他性社交
社恐,似乎是所有内向者的标签,他们更关注于自己内心世界,并能在内部获取能量的人,当然会对外部世界提不起兴趣,这样的外在表现形势就是显得冷漠且被动。
对于高敏感人群来说,真的到了和人打交道时,又会因为同理心害怕冲突,和对自己的否定而轻易答应对方的要求或者承诺,而且多数情况下,这种允诺往往附带自身的牺牲,希望通过自己的付出来换取对方的好感。
但这种讨好型社交其实时很累的,一方面,这种牺牲是很无谓的,往往自己最后会因为轻诺而筋疲力尽;另一方面,这种社交关系的基础根本并不是你内在的人格特质,假装自己不存在的特质,是一件更消耗精力的活动。
所以,内向高敏者需要学会拒绝,拒绝的重点就是学会重视自己的感受,建立自己的自尊感。
“不”让“是”更有意义。——亚当·格兰特
另一方面,有同理心其实是一项非常棒的特质,这种细致的感知力能够让我们能够体会到周围人的情感变化,并愿意提供帮助。社交也符合宁缺毋滥的原则,社交初期关注的不是如何让遇见的每一个人喜欢我们,而只是有选择性地和他人建立联系,主动权在我们手中。我觉得这个淘人的过程,某种程度上还挺有意思的,而且完全不会损失什么。
少有人走的路
”知易行难“,古人诚不欺我。
心智的成熟是一条极其漫长的旅程,但我觉得这本书为我们在理解自己的性格上给出了十分积极的视角,即,内向不是一种缺陷,它向其他任何的人格特质组合一样,均包含两面性。我们需要做的,不是刻意将自己伪装成一个八面玲珑的人,幻想某天醒来突然参悟了酒局黑话、办公室规则和领导潜台词。而是应该完全接纳自己,接纳自己的特质及特质无法避免的小缺陷,找到自己满意的生活方式,用自己舒服的节奏滚雪球,在心智成熟的过程中,追寻自己的幸福。